根据中国现行法律法规和司法实践,股票群推荐股票及购买自己公司股票是否构成违法需结合具体情形分析。以下从法律角度分两部分解答:
一、股票群推荐股票交流是否违法?
1. 合法情形
具备合法资质:若推荐主体是经证监会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或持证从业人员,且在推荐过程中不涉及分成、代客操作等行为,通常属于合法范畴。例如,仅提供投资建议且明确声明“不构成买卖依据”的交流群一般不违法。
信息真实且无利益关联:若群内交流仅限于公开市场信息分析和经验分享,未虚构事实或承诺收益,且不存在与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分成,通常不触犯法律。
2. 违法情形
非法经营或诈骗:无资质的个人或机构通过推荐股票收取分成、会员费或代理操盘,可能构成非法经营罪(违反《证券法》第171条)或诈骗罪(《刑法》第266条)。例如,通过“承诺高收益”诱导投资者付费入群并分成,可能被认定为诈骗。
操纵市场或传播虚假信息:若通过荐股影响股价并反向交易(如“抢帽子”交易),或编造虚假信息误导投资者,可能构成操纵证券市场罪(《刑法》第182条)或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罪。例如,证券经纪人朱炜明因在电视节目荐股后抛售被判操纵证券市场罪,即属此类。
利用未公开信息:若推荐基于内幕信息(如未公开的财务数据、并购计划等),则可能构成内幕交易罪(《刑法》第180条)。
3. 法律后果
民事责任:投资者因虚假荐股遭受损失,可起诉索赔(《证券法》第171条)。
刑事责任:非法经营最高可处五年有期徒刑;诈骗罪根据金额最高可处无期徒刑;操纵市场罪最高可处十年有期徒刑。
二、购买自己公司股票是否违法?
1. 合法情形

公开市场合规交易:公司员工或高管通过二级市场正常买卖股票,且严格遵守信息披露规则(如窗口期禁止交易、持股变动公告等),属于合法行为。
股权激励计划:通过公司合法程序授予的股权激励,在锁定期结束后按规定出售不违法。
2. 违法情形
内幕交易:利用未公开的内幕信息(如业绩预告、重组计划等)买卖股票,构成内幕交易罪(《刑法》第180条)。例如,上市公司高管在年报发布前增持股票可能被追责。
短线交易: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管在6个月内买卖本公司股票,收益归公司所有(《证券法》第44条)。
操纵股价:通过频繁买卖或虚假交易影响股价,可能触犯操纵市场罪。
3. 法律后果
行政处罚:证监会可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如内幕交易最高罚金为违法所得5倍)。
刑事责任:内幕交易罪情节严重者可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总结与建议
1. 股票群推荐行为:需严格区分资质和目的。普通交流不违法,但涉及分成、虚假信息或操纵市场则风险极高,投资者应警惕“稳赚不赔”承诺。
2. 买卖本公司股票:普通员工合规交易无碍,但高管需严守信息披露和窗口期规定,避免触碰内幕交易红线。
若涉及具体案件,建议咨询专业律师或向证监会举报。